This entry is part 3 of 4 in the series 跟UNICEF去越南

近年越南是個經濟發展強勁的國家,經濟越繁榮,產生的問題越古怪複雜,例如孤兒的成因。有些個案,是由農村前往城巿工作的女性,性開放卻沒有足夠的知識去保護自己,或處理懷孕的問題,卻又要一朝回家鄉嫁人,所以就丟下兒女,讓他成為連身份都沒有的孤兒。吊詭的是,對於舊時代的窮人家,兒女是家庭的產業、勞動的人口,但對於富裕起來的地區,兒童卻變為成年人的附屬品。即使是孤兒院,社會與政府的觀念依然停留在此階段。

這裏是政府興建與運作的孤兒院,你知道跟他們拍照,與跟香港的小孩拍照,有甚麼分別嗎?根據我自己的經驗,幸福快樂的小孩子,在上中學之前很多都喜愛被拍攝,也喜歡看到自己的樣子,但在這裏的孩子,很少互動也很慢熱,對相機和照片都不太關心。漠然。

孤兒院的情況其實跟整體越南相似,這個國家超過九成兒童有上小學,正如這些孩子都有棲身之所,不過「有學校」是否等於「有學習」?質素又如何?「有居所」是否等於「有家庭」?

正值暑假,看不到太多的東西,但透過觀察內部情況與質素,充其量只是宿舍。

衛生環境與管理都是一種「臨時」的感覺。

下圖是其中一座建築的外形,看起來很不錯,硬件幾好,但裏頭的設施不足,而且沒有玩樂的地方,沒有球場,僅僅是床位、飯堂加上課室。

可能你不會相信,下圖是另一所同區的孤兒院,對於住慣蝸居的香港人如我來說,差不多可以用「嘩」來形容。它由一個德國 NGO 來興建運作,標準達到國際級,但這實在不能算為「幸福」,畢竟只能說是一種對於不幸的補償,一種來自我們成年人犯錯卻要孩子承受的不幸。

我最喜歡的地方,不是建築或設施 (住所架空而起,是以接近原居民的生態),而是一種名叫「媽媽」的制度。他們把孤兒院分成為一個一個家庭,每 10 個孩子會有一個「媽媽」,由她來看顧這些孤兒。

有甚麼分別?單單看到這些孩子很主動、很積極地要求拍照,在鏡頭前做出各種表情,我就覺得他們是不同的。

上他們的房子要脫鞋。應該不難猜到哪一對是我們的 YE (青年使者) 吧?

本來我只是打算拍攝那個洋娃娃,是孩子們搶著要跟它們合照。

開放式廚房,廳裏有電視機。

當然不少得拍片送人,他們很開心又興奮,自己主動來拍照的。


UNICEF 在這裏的工作,不是興建新的孤兒院,而是促進政府能夠提供達到標準的服務 (第一間是不達標的),從制度上去改善他們的生活。聽起來,比起自己捐錢更有意義?事實上,政府裏的人也沒有這些知識與經驗,於是和 UNICEF 合作,諮詢他們。如果真的可以進步,那麼越南的犯罪率與歧視問題應該會有改善。



又說說入村的故事。(其實不是順序的) 今次是在依山而建的村落。

景色很好,但衛生環境、生存資源都很差。

入村主要為了觀看當地每月一次的流動保健隊工作,他們入村就是為了幫小孩進行防疫注射。

非常不容易,因為從城巿來要幾個小時車程,他們駕電單車進來,可能習慣了,但我依然覺得很危險。

不過這裏的孩子都很厲害,哭喊兩聲就停了。

村裏的小孩。


如果大家想進一步了解 UNICEF 工作,可到他們的網頁︰http://www.unicef.org.hk/

或 Facebook 專頁︰http://www.facebook.com/UNICEFHK

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

順道遊記

在奠邊府進出,主要就是坐 UNICEF 的吉普車,真是非常有 feel,但路面有時真的十分惡劣。

連日大雨,所謂車路都早就變成泥沼,我們下車就是看人們把石塊搬上路面讓車駛過,但又沒有圍欄,個人覺得很危險。香港人還真是身嬌肉貴啊 (自嘲)……

但山中處處農地,真是美得沒話說。下圖細心看看,其實除了前方的梯田之外,後方的山坡其實都是田!山坡上有些位置綠油油的沒有樹,其實就是變成了粟米田。

下圖這一張會比較清楚。不同的部族主要耕作的方式都不同,例如一族是種水稻在梯田,另一族則在山坡種粟米。

在耕作的農民。沒錯,是女性來的,在某些部族,男人是不工作的 (!)。

下圖是位於奠邊的大廣場,這是共產國家常有的東西,我知道有些人特別厭惡這種廣場,但是居民卻有自己的一種適應方式,例如下午會變成足球場 (沒有龍門的……),而晚上就會變成兒童賽車場,真是不得了。可惜沒有帶相機拍攝。

越南最近在做《百萬富翁》,而在電視裏的就是越南版陳啟泰。我有嘗試去猜一下答案,不過全部都猜錯了,錦囊也沒有用。下一回就是完結篇,除了旅程見聞,還會講一些關於 UNICEF、越南政府、是次器材等話題,敬請期待。

(按此看上一話)

(按此看下一話)

今次旅程所用的相機由 Nikon 提供。

文章版權所有,如要轉載請聯絡 [email protected]